积金局

积金·志

为雇主雇员建「积金易」平台 掀强积金制度改革新一页

强积金是以私营机构管理的退休储蓄制度,不经不觉已实行近20年。参考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有关私营退休金的统计调查,截至2018年12月底,以资产规模计算,全球71个OECD 和非OECD 经济体中,香港强积金制度以8,130亿港元总资产值排名19。香港的强积金制度经历了不少金融挑战,但仍稳健增长。为了确保制度的持续发展,其设计及运作模式亦必须与时并进。
 
去年12月,我曾在此栏撰写文章简介本局受政府委托负责设计及构建「积金易」平台,并以此「数码解决方案」改革现行的强积金制度。这个重大的改革,每项细节均以改善强积金的行政管理工作为目的,积金局对此项「非常任务」感到任重道远。过去大半年,积金局投入了极大精力和心血,夥拍政府、强积金业界和科技界专家,为「积金易」平台作出筹备。

积金局上月举办了一个名为「积金易平台﹕强积金数码新时代」的研讨会,是积金局首次以科技为题,与业界聚焦探讨退休保障制度电子化的路向和挑战,研讨会上亦分享了局方在筹建「积金易」平台方面的最新进展。当日有约300名强积金受托人、本地金融规管机构的代表及资讯科技界的专家聚首一堂,更邀得两位来自澳洲税务局及英国国家雇员储蓄信托公司的专家分享经验。

这些海外案例为「积金易」平台的构建提供有用参考,当中澳洲退休金制度实行电子化改革的经验让我们看到,「数码转型」的成功关键,除硬件、软件和科技的配合外,更有赖积极与持份者包括雇主、雇员和业界沟通,确保用家应用数码科技,才能短时间内转用新运作模式,令整个制度效率提升,达致成本下降,为成员的退休储蓄增值。

现行的强积金制度和运作模式是建基於20年前的商业营运概念,主要以支票交收及实体报表为骨干建设,并依赖各受托人各自提供的行政平台操作。此模式的问题症结在於倚重人手处理及纸张交易,加上非标准化工序,令强积金制度的行政成本高昂。对雇主来说,这涉及因大量文书工作而产生的人力资源开支,甚至因人为错误所引致的不合规风险;对计划成员来说,繁复的手续,以及各式各样由不同受托人提供的行政平台,亦窒碍他们积极管理和整合强积金帐户。

「积金易」的目的就是为这不理想的现况带来转变,将行政程序标准化、精简化及自动化,令困扰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

现时,强积金业界每年处理最少3,000万项交易程序,当中有六成半仍采用纸张往来或以支票处理。从我日常接触的中小企雇主所知,很多都乐於在日常业务中使用数码工具,相信他们将来亦能轻易掌握「积金易」平台的运作模式。例如透过「积金易」平台连接如「转数快」这类接通香港所有银行以及支援24/7跨行即时转帐的系统,处理强积金供款和交易,便可减低处理强积金的时间及人手工序,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及节省开支,更可避免因出错违规被罚的机会。

至於计划成员方面,在长达三、四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们只须用一个强积金用户名称及密码登入平台,便能一站式、轻松快捷地管理强积金,无论供款、转换或提取强积金都在弹指之间。此外,有了人工智能、聊天机械人等功能,计划成员可随时随地管理自己的强积金,甚至可审视及比较市场上逾400个基金产品,从中拣选心仪的基金,行使消费者的权利,其方便程度与今天的情况绝不可同日而语。

当所有强积金的行政工作集中由「积金易」平台处理後,加上平台只会以收回成本的原则运作,相信可扭转行政费平均占强积金管理费四至五成的情况。长远而言,「积金易」平台有助开放市场竞争,行业百花齐放,就算一些未有相关资讯科技系统和基建的受托人,亦能透过积金易平台提供强积金服务,这有助推动竞争,带来更好价格、产品和服务质素,最终令计划成员获益。

「积金易」平台已进入关键阶段,预计今年年底会进行招标程序,并於明年下半年批出标书,目标是於2022年起分阶段启动平台。平台能否成功推行须视乎雇主及雇员的参与,因此我们正努力透过不同渠道了解各持份者的需要和意见,并积极汲取海外和金融科技界的经验,就平台的实际操作、功能设计、服务提供模式、过渡期安排,以至网络安全和私隐保障等范畴集思广益,务求建构一个平衡各方所需,并配备可应对未来发展需要的解决方案,以及真正为广大用家而建的电子平台。

积金局主席
黄友嘉博士